内蒙古哈民考古遗址公园简介
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(以下简称哈民遗址), 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境内,距通辽市城区50公里。该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。已探明的核心区面积17万平方米。2010年开始发掘,历经五年,已发掘面积8200多平方米,清理出房址81座、灰坑61座、墓葬14座,出土石器、玉器、陶器、骨器、蚌器等文物2500多件,同时出土的还有近80于万粒碳化的黍、粟、大籽蒿、大麻等农作物种子。为了解和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科尔沁地区的社会形态、经济生活、宗教习俗、建筑技术、生产方式、制陶工艺等提供了鲜活的实证,是一座惊人的史前文明宝藏。2012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2011年度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”,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11年度“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”,2016年入选“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十大考古遗址公园”,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“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同年12月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2021年10月被中国文物协会评为“2021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”。2022年9月23日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哈民遗址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,可以概括为“中华三大史前奇观、一大改变”。
第一大奇观为:它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,其规模之大、保存之完好、出土文物之丰富、遗迹现象之震撼,在全世界的史前考古工作中都是极为罕见的。
第二大奇观为:遗址内发现了十几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房屋构架遗迹,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形态和建造模式,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。
第三大奇观为:房址内发现了大量凌乱堆弃的非正常死亡人类遗骸,特别是其中一座仅十八平方米的房址内就发现了97具人骨遗骸,令人触目惊心,堪称中国史前之最。
一大改变为:哈民遗址的发掘,发现了一种以麻点纹陶器、精美的几何型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的考古学文化――哈民文化,使科尔沁地域历史实证足足提前了一千多年,改变了史前科尔沁地区一向被视为边塞蛮荒之地的认识,充分证明了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。
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遗址博物馆

哈民遗址博物馆创立于2016年8月,隶属于科左中旗文化和旅游局。建筑面积4773.8平方米,分为上下两层,内设四个展厅、一个放映厅、一个文物库房及办公区。
哈民遗址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357件,文物品类丰富,类型涵盖石器、蚌器、玉器、骨器、陶瓷等,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形成规模和体系。博物馆图片展分为遗址发掘、出土文物、考古研究、保护建设、哈民遗址大事记五部分,充分展示了哈民遗址的发展历程。
哈民遗址博物馆是哈民考古遗址公园重要文化基础设施,将稳步推进文物保护、展览宣教、对外交流等工作,发挥了科普教育、文明传承以及文化传播功能。
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

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2016年8月建设完成,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,采用大跨度的桁架设计。馆内保护和展示了最具代表性的21座房址,3座灰坑,1座墓葬。房址为半地穴式房址,平面呈“凸”字形,有圆形的灶坑和长方形门道,房址面积在10—40平方米左右。居住面平整光滑,表面有一层涂抹的细泥,质地坚硬,经烧烤呈现青灰色。3座不规则的灰坑散布在房址周围。1座墓葬内共有四具人骨遗骸。展示馆区域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,展示了当时聚落的真实生活场景。
哈民遗址保护展示馆是哈民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人们了解哈民文化、展示哈民形象、传播哈民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。